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彰化福興鄉農會碾米廠暨穀倉

跟彰化福興鄉農會碾米廠暨穀倉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彰化福興鄉農會碾米廠暨穀倉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彰化福興鄉農會碾米廠暨穀倉

照片拍攝於2007-2008年(民國96-97年),福興榖倉位彰化縣福興鄉復興路28號,照片由鄭武郎提供。福興鄉農會成立於1924(大正13)年,當時日本政府為積極生糧計劃興建水庫及水利灌溉設施,大部分地區可有二期的稻作稻米產量大增,獎勵興建穀倉,福興穀倉完工於1935年(昭和10年),開始收購福興等地區稻穀經營穀倉,兼營碾米業務,1949年(民國38年)之後,改組成立台中縣福興鄉農會,1952年(民國41年)正式改為彰化縣福興鄉農會。

散裝穀倉數,共16間堆放未碾米去殼稻穀間,穀倉四周為一圈走廊,16間穀倉分列東西兩側,每邊各有8間,兩側中間為中央輸送帶,中央輸送帶是將稻穀送至碾米機房,輸送帶低於地面層,每個穀倉設有兩個溢流孔,藉著溢流孔及導料管將稻穀送至輸送帶上。每間穀倉可容量56公噸,室內面積約9.8坪,穀倉長約9公尺、寬約3.6公尺、高約4.2公尺、牆厚約15公分。倉庫的倉門高2.4公尺、高0.9公尺,供工作人員進出。壁體採用稻稈與黏土攪拌而成,又稱為土埆磚牆,土确磚可以達到良好隔熱效果。榖倉內具又通風及散熱的老虎窗建築及竹篾圓筒。老虎窗「roof window」為裝設在屋頂上的窗戶,roof 音近上海話「老虎」,故得名。每兩間稻穀倉庫的上方就有一座共用老虎窗,開口兩旁為向下開的百葉通氣口具又通風及散熱的功能。竹篾圓筒使用細切長條的竹片編織而成置於稻穀中間,稻穀所產生熱氣及水氣藉由竹片之間的編織隙縫以及兩端的開口通氣,以降低溫度排出水氣避免稻穀發芽。由於倉庫的地板抬高35公分,架高的地板表面由金屬鉛板舖起,在裡面挖20公分平方的通氣孔,「竹篾圓筒」就是立放在通氣孔上。

福興榖倉見證了台灣稻米儲存及加工的歷史,具農業生活文化的重要意義,亦能探索特殊建築價值,在2003年(民國92年)經濟部的推動下,於2003年(民國92年)6月修復完成並登錄為「歷史建築」。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彰化福興鄉農會碾米廠暨穀倉 / 撰寫者:鄭武郎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彰化縣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6727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彰化縣文化局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鄭武郎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