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鹿吊橋

白鹿吊橋
禁止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白冷圳的淨水場-白鹿本段從一號隧道出口至二號隧道出口,全長約4公里,重要的水利設施有「水文觀測站」、「沉砂池」、「渡槽」、二號渡槽改建之小型倒虹吸管及白冷圳全線最長的二號隧道(2208公尺)等;「水文觀測站」主要為雨量及水文之觀測,內有電腦儀器顯示水位的高低、流量之大小,做為水利單位調整進水量大小之依據;一號隧道出口處不遠的「沉砂池」,為一雙層汴口之RC結構,功能在於淨水,三個水閘門若關閉水從上面流過入圳溝,水閘門一開,水和砂便從下方流出,經排水門入大甲溪。 「白鹿」地名由來,相傳很早以前這裡經常可見成群的野鹿出沒,有日居民突然在山林間看到一隻毛色純白的鹿,不知牠是仙人下凡或是妖精惑眾,口耳相傳至今。此地山野間遍布構樹(俗稱鹿仔樹),林間的樹叢中有許多鹿喜好吃的樹種,可見傳說亦有其根據。白鹿地區本無吊橋,所有的對外通行全靠八仙山林業鐵道,居民利用鐵道之機關車往來,將香蕉及其他農產品運到麻竹坑(今新社區福興里)販售,在此設有機關車站。 白鹿吊橋長度249.2公尺,寬1.3公尺,比白冷吊橋足足多了90多公尺,在行走時搖晃幅度甚大,尤其在濃霧瀰漫時,伸手不見五指,有越走吊橋越長的感覺。民國48年八七水災時,大水將鐵道沖毀,居民對外交通只能靠小徑走到白冷,再由白冷吊橋接連中橫公路,交通十分不方便,初期居民,搭設「流籠」以手動式拉繩纜過河,後來居民以麻竹搭橋,利用黃藤和鐵線綑綁,在溪上搭設便橋。民國57年,居民多種植香蕉,香蕉價格高漲,經濟收入增加,於是鄉民發動募捐興建吊橋。 拍攝時間:2003年

禁止下載描述文字授權: 僅限公開瀏覽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其他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臺中市 - 和平區;天輪里;白鹿吊橋
撰寫者
白冷圳數位典藏小組
貢獻者
提供者
臺中市白冷圳水流域發展協會,白冷圳協會數位典藏小組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社團法人臺中市白冷圳水流域發展協會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社團法人臺中市白冷圳水流域發展協會
創作者
詹茂村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9/01/02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省轄時期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