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放電加工與成品

放電加工與成品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放電加工與成品

此照片為放電加工與成品,為朱書漢先生所提供。 放電的發明,最早可從1770年由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所發現因放電產生的侵蝕現象,但要到了20世紀後才被廣泛利用這原理,1943年由兩位俄國學者拉扎連科夫婦所發明,由於放電加工需要相當精準,因此以人工操作與機械式調整會帶來較大誤差,後來放電加工機大量普及使用則要到1967年,由蘇聯製造出最早商業化的數位控制線切割放電加工機。而現今較多工廠使用,由電腦進行自動化控制的放電加工機,則要等到1980年代才興起普及。 在台灣則俗稱放電加工機為「電花火機」,而臺中市的放電產業興起大致從民國77(1988)年開始,開始大量的放電場設立工廠並登記。而在東區的放電工廠的設立,則補足車工與線鋸所無法加工的材料與產品,例如塑膠釘套模具等。至於車工與線鋸與放電在加工上的差別在哪?因為車工難以車出直角形狀,因此需要複雜形狀的模具,如塑膠釘套模具等,便不適合進行車工,而線鋸則會將材料對穿,因此的製造模具便難以用線鋸加工,此外如鎢等材質因為硬度過硬,難以使用車工等方式加工,因此也會使用放電進行加工。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放電加工與成品 / 撰寫者:朱書漢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6007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金生工業社
撰寫者
朱書漢
貢獻者
提供者
朱書漢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朱書漢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朱書漢
創作者
朱書漢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20/06/22
媒體類型
照片
出版者
《黑手技藝-談台中東區「黑手仔堀」》
時間分期
直轄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