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植物為小果薔薇,由生態攝影家李安豐先生所拍攝。 小果薔薇分布在中國華南、中南、西南及臺灣,每年4至5月為花期,果期為10至11月。生長於中海拔約250至500公尺的山坡、溪邊、灌木叢及路旁或丘陵地。 小果薔薇學名Rosa cymosa(臺灣原生種),屬於薔薇目薔薇科薔薇屬,物種於1823年定名,又稱山木香、小金櫻。高約6公尺,屬於藤狀灌木,莖光滑有倒刺,花萼有5瓣,兩面有白色絨毛,呈現尖形,葉子為奇數,通常為5至7片,小葉為卵形,頂葉呈長橢圓狀,兩面皆光滑無毛,前端為尖頭,邊緣為鋸齒狀,顏色為深綠色,葉軸背面有小刺。花數多約有十餘朵,直徑約2至2.5公分大,花瓣有5瓣、白色長心形,花柱為黃色在中心,與雄蕊幾乎等長,雄蕊多而密集在花柱周圍,顏色鮮黃,花序(在果期稱為果序)為繖房型態,也就是花從同一軸線往上生長於同一水平面上。果實如其名,僅約5毫米大小,成熟時為紅色。 小果薔薇是一種藥用植物,其根可以袪風除濕、緩解腹瀉,葉子則可以解毒消腫。臺中地區主要分布在中大肚山。臺灣原生種薔薇共有9種,其中3種分布在北、中、南大肚山,分別為:琉球野薔薇、小果薔薇,及大肚山薔薇。雖然常因為除草劑或是混凝土地面施作而大量消失,但因為生命力強,很容易重新生長。野生的小果薔薇仍可以在大肚山小月谷看見,屬於全臺分布最多之地點,但由於該處靠近臺灣大道,容易受到工業開發影響而破壞生態,大肚山學會召集人、文山社區大學吳金樹老師積極推動成立「大肚山國家自然公園」,以保留此地的原始生態。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