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綠繡眼(幼鳥)

綠繡眼(幼鳥)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照片中的鳥類為綠繡眼之幼鳥,由生態攝影家李安豐先生所拍攝。 綠繡眼是臺灣相當常見的留鳥,繁殖期於3月至6月,常在樹枝上以枯枝、蜘蛛絲、苔癬、人工棉線…等材料築成碗型巢。棲息地主要出現在中低海拔的疏林中,約在海拔2100公尺以下,屬於樹棲型鳥類,主要活動都在樹上,都市的行道樹與公園中也常見其成群出沒。 綠繡眼學名Zosterops japonicus simplex(臺灣普通亞種),英文名:Japanese White-eye,蘭嶼和綠島另有蘭嶼亞種( Zosterops japonicus batanis),俗名稱為暗綠繡眼、青笛仔(臺語)。屬於雀形目繡眼科繡眼屬,物種於1861年定名,體長約11公分,雌雄同色,鳥喙形狀為短錐形嘴,鮮明特徵在於牠的眼睛周圍有一圈白色羽毛(眼先為黑色)很像化了妝的日本藝妓。鳥喙為黑色,下嘴基藍灰色,腳為鉛黑色,背部為黃綠色,前額、喉、上胸、尾下覆羽為黃色,下胸、腹部為灰白色,覆羽顏色為暗黃綠色,眼睛為淡褐色。飛行時會發出「唧咿~唧咿」的清脆叫聲,也具有旋律豐富的歌唱聲。飛行速度很快,為不規則的小波浪狀。 幼鳥的特徵是: 下嘴基為黃色,非成鳥的藍灰色,上嘴為黑色,眼睛周圍也沒有白色羽毛,而是呈現褐色。喉部已為黃色,腹部則為白色,背部與覆羽已呈現暗黃綠色,飛羽與尾羽則為灰黑色,身形渾圓,與成鳥較長體型不同。通常雌鳥與雄鳥會輪流餵養幼鳥,因為鳥巢在樹頂,常會有亞成鳥掉落地面喪生或受傷的慘劇。 綠繡眼喜歡小群或大群體活動於樹上,以漿果、花蜜、水果,及昆蟲為食物。臺中都會公園、大肚山、霧峰牛欄貢溪、霧峰地震教育園區、霧峰桐林村北坑巷、霧峰峰谷村、新社中興畜牧場、東勢林場、梨山環山部落、大坑風景區、梧棲區永寧國小、和平區烏石坑、頭汴坑溪、太平區炮仔林、后豐大橋、大甲溪橋…等地,都曾見過牠們的身影,是臺中地區相當常見的一種留鳥。牠們也是常供賞玩用的鳥類,也有專門的吟唱及選美比賽,如:大里市大台中綠繡眼協會舉辦的「春季飼育會員觀摩會」即為其中的代表性活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綠繡眼(幼鳥) / 撰寫者:未知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59948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生物、生態與環境,其他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撰寫者
未知
貢獻者
提供者
李安豐

詮釋資料權利提供者
李安豐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李安豐
創作者
李安豐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7/12/14
媒體類型
照片
時間分期
直轄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