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鳥類為褐頭鷦鶯,由生態攝影家李安豐先生所拍攝。 褐頭鷦鶯是臺灣常見的留鳥,繁殖期於3月至7月,常在長草叢中以葉子築巢。棲息地約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的農地、河床、草叢,有時也會在3000公尺的地方發現牠們的蹤跡。 褐頭鷦鶯學名 Prinia inornata flavirostris (臺灣特有亞種),英文名: Plain Prinia ,由於巢穴像一個小小的布袋,所以俗名稱為布袋鳥,而芒噹丟仔(望冬丟ㄚ,臺語對鷦鶯類的總稱)則是因為牠常在芒草叢中跳上跳下而得名。屬於雀形目扇尾鶯科鷦鶯屬,物種於1863年定名,體長約14公分,鳥喙形狀為短錐形嘴,雌雄同色,繁殖期鳥喙為黑色,非繁殖期為褐色,嘴基為粉紅色,頭、背部為褐色,眉線有不明顯的白色,腹部為黃褐色,尾羽很長但參差不齊,眼睛為橙褐色,腳為粉紅色。雄鳥與雌鳥會分攤孵育幼鳥的工作,叫聲一般為短促的「滴滴滴滴」聲,飛行距離短,以彈跳為主要移動方式。 褐頭鷦鶯喜歡單獨或者小群體活動於草叢中。以甲蟲等昆蟲為食物。臺中外埔忘憂谷、臺中都會公園、大肚山、南埔堤防旁的養魚池、大雅的麥田、霧峰地震教育園區、霧峰牛欄貢溪、立法院中部辦公室院區、大里區大里溪河畔、大坑風景區、梧棲區永寧國小、頭汴坑溪、后豐大橋、太平區炮仔林、新社中興畜牧場、大甲溪橋,都曾見過牠們的身影,是臺中地區相當常見的一種留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