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清水五福圳

清水五福圳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D

位於臺中市清水區的五福圳於清雍正11 (1733) 年開始興建,歷史悠久,是灌溉清水、沙鹿、梧棲等地三千多公頃農田的重要用水。 五福圳舊名稱作大甲溪圳或牛罵頭圳,最早由牛罵頭土官提倡,再由庄民合作開鑿。發源於大甲溪楊厝寮,原初取水點靠近朴仔口埤頭(豐原與石岡一帶),與葫蘆墩圳同水源,到大甲溪左岸的朴仔籬分水,葫蘆墩圳得七分、五福圳得三分,並築堤防至今清水海風里。但現今取水口已經改到海風里的大甲溪南岸(楊厝寮的客庄堤防),向南邊引流。 明治40(1904) 年時,政府合併原五福圳、金裕本圳、國姓圳、高美圳、埤仔口圳,統稱五福圳。

從大甲溪取水口引水進入頂湳、下湳等里,流進清水街區後,經過龍門社區靠近特一號道路處,再分二條圳流入鹿寮地區:一條沿縱貫鐵路南流至鹿寮成衣商圈西側,再往西、往南分流入梧棲鎮;另一條則沿著星河路往南流,穿過中山路,進入鹿寮成衣商圈,接納竹林北溪、竹林南溪後,即為三條圳大排。 

早期海線居民皆以農業為主要生計,且大多種植水稻。即使是大戶人家也仰賴收佃租,豐沛的水源對豐收影響極大,水利設施自然是極重要的關鍵。除了灌溉,水也攸關民生。五福圳兩百多年來貢獻甚鉅,其發展史亦有助於理解清代以來臺中各墾區開發與聚落關係之相關脈絡。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產業與經濟,空間、地域與遷徙,其他
建檔單位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清水區
撰寫者
賴萱珮
貢獻者
提供者
賴萱珮

典藏物件權利提供者
賴萱珮
創作者
賴萱珮
時間資訊
入藏日期
2017/10/11
媒體類型
照片
出版者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時間分期
日治時期/清領時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