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聾人輔具--助聽器

聾人輔具--助聽器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聾人輔具--助聽器

圖中為助聽器配戴起來的樣子。助聽器大概是臺灣聽障者中,最被廣泛使用的「聽覺輔具」。雖然跟人工電子耳比起來,助聽器便宜許多,但是由於科技進步,助聽器功能也變得精細許多,價格也不算便宜,從數萬到十數萬都有。

在臺灣,如果父母生下有聽覺障礙的小孩,通常接收到的第一個建議就是「治療」、「矯正」孩子的聽損,以免孩子語言發展遲緩。這樣的情形凸顯了兩件事:一、臺灣社會,或者說聽人社會,至今依然是從醫療的角度去看待「聽覺障礙/聽損」,因此,父母,不限於聽人父母,總是想方設法希望讓孩子能「聽得到」;二、儘管很多人表面上能接受「手語也是一種語言」的說法,但是手從來不被認為是應該被聾孩子學習或是被考慮學習的語言。

很多人以為,使用了像助聽器這種聽覺輔具,聽障孩子就聽得到、聽得清楚、聽得懂了。其實從「聽得到」到「聽得懂」還有很大的距離,這也是為什麼配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後,還要花費巨大的心力與時間做語言復健。此外,助聽器其實是將所有的聲音都放大,因此有些聽障者配戴了之後,反而覺得「太吵」而造成不舒服,進而抗拒使用這類的輔具。

戴上助聽器,不會讓聽障者變成聽人,即便助聽器對孩子的聽力有極大的幫助,大多數的聽障者,還是很難適應同時多人講話的場合,因為他們無法分辨到底是誰在說話。因此,當父母選擇讓聾小孩配戴這類聽覺輔具時,應該要清楚了解這類輔具的極限,才能適當地使用這類的輔具。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聾人輔具--助聽器 / 撰寫者:林亞秀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啟妍有限公司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Event&id=659059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啟妍有限公司
撰寫者
林亞秀
時間起
2021/03/30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