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影片為2002年6月27日採訪陳喜樂(1932-)的影像紀錄片段。在訪談中,陳喜樂回憶拍攝生涯代表作《破曉時分》(1968)日出場景的絕妙時間控制。
由宋存壽(1930-2008)執導、姚鳳磐(1932-2004)編劇的《破曉時分》,無疑是陳喜樂橫跨臺、國語片30多年,累積超過上百部電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片中長鏡頭和推軌鏡頭運用俱佳,前者使節奏具有徐緩、恬淡的基調,後者在刻劃場景人物上感染力十足,而景深效果構築出全片深沉的視覺風格,匠心獨運。另外,陳喜樂與導演宋存壽共事,不僅提供專業建議,也同時保有對攝影條件的堅持,例如《破曉時分》中男主角陸老三(楊群飾)一場於清晨走入衙門的場景,為了捕捉到最完美的光線時刻,寧願等待數天,從黑夜等到天露微光,終於準確抓到曙光展露的時刻,前後費時約50分鐘。此外,他也曾經為了營造自然月夜人影,不惜要求劇組大費周章砍伐孟宗竹,搭成高聳鷹架配置燈光,在在體現了專業攝影師獨到的實務經驗,以及追求完美的堅持。
《破曉時分》改編自朱西甯(1927-1998)的創作小說,其故事情節描寫衙役甫上任即目睹一場冤獄,並批判官吏的昏庸與官場的黑暗。此片雖不是李翰祥執導,但根據他自己回憶,整部片是由他親手剪輯,但上映時為了發行策略,李翰祥只掛名策劃導演,可見他對此片重視的程度。而《破曉時分》在華語影壇史成就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掌握人性的琢磨功力,它用細膩溫厚的電影語言詮釋出耐人尋味的旨意,敘事上則勇於打破成規,以縮時線軸開展,且觀點新穎,借古喻今,在大銀幕充斥著商業化黃梅調和武俠片的時代,可謂一股清流。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