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影片為剪接師廖慶松(1950-)於2000年11月17日,在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會議室接受黃建業訪談的影視紀錄。在訪談中,廖慶松回憶早期從事電影剪接的器材、工作方式與職業傷害。
廖慶松於擔任剪接師期間,經歷剪輯技術由傳統線性剪輯,過渡至非線性剪輯的時期。早期數位影片技術尚未發展以前,剪接師透過膠卷剪輯設備進行影像剪接,剪輯機上多附有捲片輪,經由手拉或捲動影片,剪接師可在觀景螢幕逐格檢視影像內容,以選擇鏡頭切點。廖慶松描述,其使用的剪輯機器另搭配處理聲帶的修聲機器Prevost,剪輯作業則處理無聲影像拷貝,觀看影像過程中亦自行誦讀著對白。廖慶松認為,如此作業方式少了須同時兼顧聲音的負擔,也減少影像剪輯作業的時間。然而,經過長時間的作業,以重複性的手勢拉片與倒片,加上過程中亦須施力重複無數次的切片動作,容易導致肩頸處生骨刺等職業病。
1990年代後,非線性剪輯軟體日益發展與普及,剪輯作業更富有變化與彈性,選擇剪接點與編輯重組影像的過程效率隨之提升,機器所佔據的空間亦減少許多。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