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影片為剪接師廖慶松(1950-)於2000年11月17日,在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會議室接受黃建業訪談的影視紀錄。在訪談中,廖慶松談新電影時期之前已出現拍攝與剪接手法的轉變。
廖慶松表示,在新電影開端之前,電影拍攝與剪接手法就已經開始產生變化,從依照分鏡的拍法轉變成大量使用長拍,再由後製剪接時營造氣氛與情緒。例如,由陳坤厚(1939-)執導而侯孝賢(1947-)擔任編劇,主要演員為林鳳嬌(1953-)、秦漢(1946-)和歐弟(1969-)的《我踏浪而來》(1980)中,一段林鳳嬌與歐弟對話的戲,即是用兩邊長拍的方式拍攝。但當時尚未使用同步錄音,因此在後製階段造成剪接師的困難,必須以數倍的時間作業。而從「非同步」過渡到「同步錄音」的進程中,曾因器材的限制,發展出「事後同步」的做法,亦即在現場先錄下「參考音」,再交由配音員根據參考音配音。
同樣的攝影與剪接手法,後來也出現在《光陰的故事》(1982)此一由四個不同導演拍攝四段不同故事的新電影代表作之一。其中由楊德昌執導的第二段「指望」中,當時預計拍攝一段練習騎腳踏車的劇情,在楊德昌在與廖慶松討論後,決定將能拍的鏡頭都先拍攝下來,再進行剪輯。廖慶松認為這種作業方式在剪接時能夠激盪出更多的可能性,讓影片的表達更趨完美。故此做法雖然增加了工作時間,但卻仍十分肯定其成效。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