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影片為剪接師廖慶松(1950-)於2000年11月17日,在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會議室接受黃建業訪談的影視紀錄。在訪談中,廖慶松談法國電影對臺灣電影拍攝與剪接手法的影響。
廖慶松表示,他曾經去看了電影資料館主辦的法國電影展,《斷了氣》(1960)、《去年在馬倫巴》(1961)與《廣島之戀》(1959),讓他感到非常驚艷,尤其是《斷了氣》中「跳接」(jump cut)的剪接手法,顛覆的臺灣傳統的剪接概念,他還極力推薦侯孝賢(1947-)導演去看。
廖慶松認為,由於受到高達(Jean-Luc Godard, 1930-)的《斷了氣》等法國電影的影響,侯孝賢在拍攝電影《風櫃來的人》(1983)即開始嘗試不同的鏡頭語言,多使用遠景和中景,強調拍出演員的感情,而廖慶松在剪接時也嘗試使用跳接的手法,打破過去傳統剪接的規則,即使NG鏡頭也可以剪接在一起使用。廖慶松認為《風櫃來的人》是他剪接生涯的轉折點,從此跳脫過去的標準和束縛,從「敘述邏輯」轉變成「情感邏輯」。在影片中他刻意用模糊跳躍的剪接方式,表達出年輕人躁動的活力,特別留下開放式結局,引發觀眾思考的空間。
法國電影對廖慶松、侯孝賢等臺灣電影人的影響不僅於技巧與形式,更重要的是內容的表達,他們因此開始試圖用思想而非技巧感動觀眾。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