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刊登在民國39年(1950)4月16日《正氣中華報》第四版中,一則題為〈怎樣殺鼠滅蚤?鼠疫的起源與治療〉的新聞剪報。
其報導最早在1893年在香港就曾在海口船上發生過大量老鼠死亡事件,但是當時醫療水準不發達,因次無法治癒及找到病源來自老鼠身上的跳蚤,而後1910年在東北各省和1935年在福建廈門及東南各省相繼爆發疫情,造成大量死亡。1898年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埃米爾·約翰·耶爾森(Alexandre Emile Jean Yersin,1863-1943)在香港藉由病患的淋巴液即口腔之黏膜取出檢查,該菌型態短小,兩邊橢圓,為格蘭氏陰性(Gram negative),並經動物試驗證實。最後鼠疫菌的學名因此命名為「葉赫森屬疫種」(Yersinia pestis)。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