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如何預防黑死病-正氣中華報

如何預防黑死病-正氣中華報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如何預防黑死病-正氣中華報

這是刊登在民國40年(1951)4月16日《正氣中華報》第四版中,一則題為〈如何預防黑死病〉的新聞剪報。

其報導由蔣禹敷投稿,介紹鼠疫由老鼠身上的跳蚤為傳染的媒介,吮吸了鼠疫身上的病原本桿菌(Yersinia pestis),再來咬人,侵患人體之肺部、腹部、血液,及其他部位,於極短的時日內,便可陷入於死亡,在東北省、蒙古及雲南等地均曾流行過,福建、江西、尤為鼠疫鼠疫猖獗的地方病。在抗戰時期,日本人在湖南常德,曾經使用細菌戰,正是使用鼠疫桿菌,軍民無辜死亡者達五百餘人,死亡率通常達到百分之80以上,其屍體皮膚現有顯著之暗色屍斑,處處有出血點,故稱為黑死病,且間有皮膚限局壞疽,或成潰傷,或生疱,即各部黏膜,如心內外膜、胸膜、腹膜、胃腸,及生殖器黏膜、結合膜、胸脊隨膜等其他臟器組織,亦有點狀出血者,尤此概可想見其對個人身體健康危害之嚴重性。

早在國軍撤退到金門前,金門有紀錄民國35年(1946)(瓊林、小徑)、民國36年(1947)(城廂、黃庵、西宅)、民國37年(1948)(小金門的東坑、大金門的城廂)民國38年(1949)(榜林)皆已有鼠疫肆虐的記載,古寧頭大捷後,軍方建立戰地任務委員會,有正式記載民國39年(1950)年有39人發病,死亡24人;民國40年(1951)年47人發病,死亡25人。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如何預防黑死病-正氣中華報 / 撰寫者:台灣敘事學學會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NC 3.0 TW + / 建檔單位:臺灣敘事學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5053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臺灣敘事學學會
撰寫者
台灣敘事學學會
創作者
正氣中華報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51/04/16
媒體類型
報紙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1945~)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