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樂生院醫師整形手術病例討論

樂生院醫師整形手術病例討論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樂生院醫師整形手術病例討論

本照片為「整形手術病例討論」,收錄於1963年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編《癩病防治十年》,圖中可見相關醫護人員正在對病患的整形手術作討論。臺灣的漢生病醫療史上,自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皆採取隔離病患以避免傳染,然而,在戰後1950年代,臺灣引入Diamino-Diphenyl Sulfone(DDS)藥物之後,得以有效治療漢生病,使強制隔離政策逐漸轉為開放門診治療。不過,漢生病患者的肢體殘缺,卻也導致難以回歸社會的問題。

1950年代末,致力於漢生病患者回歸社會的日籍醫師犀川一夫訪臺,並參與教會醫療所的研究及治療工作。1957年犀川氏首次受樂生院之邀,示範漢生病後遺症的整形手術。1959年,犀川氏受臺灣痲瘋救濟協會之邀來臺,為中南部患者進行整形手術,1960年起負責門診治療和巡迴整形治療的工作,並深入探究患者的復健問題。直至1965年,其任職診所已執行645例整形手術,並於後續因處理患者腳傷,開始討論漢生病患之鞋子的主題。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撰寫者
吳岳修
資料來源
《癩病防治十年》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