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樂生療養院整形外科

樂生療養院整形外科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PDM

樂生療養院整形外科

本照片為「戰後初期樂生院矯(整)型外科」,收錄於省立樂生療養院1963年編的《癩病防治十年》,圖中可見漢生病患正在接受矯(整)型外科醫師與護理人員之手術與護理。


1950年代,臺灣有關漢生病的醫療越發成熟,而當時在臺灣痲瘋救濟協會的活躍情況下,在漢生病的各個方面的醫療皆有所進展,如日籍醫師犀川一夫即積極參與協助漢生病患處理後遺症的整形外科醫療。


全臺住有最多漢生病患的樂生院,對於漢生病患所為之醫療工作目標有二個重點:一是身體的重建工作(即矯形),二為治療預防。其中,在樂生院中,有八成住院患者經癩桿菌檢查後,已呈現陰性的結果,且大部分的皮膚症狀多已恢復。此類的漢生病患依照世界各國對於漢生病防治政策,應得以辦理出院,並嘗試重新進入社會生活;但這些病患當中有四成的人,可能因為較晚就醫,漢生病程度雖然已經控制且治癒,卻在入院前就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肢體損傷。在此情況下,漢生病病患就必須依賴物理治療以及整形外科的手術工作,進行矯正以及治療,使得復原到正常使用狀態下的型態。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人物與團體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撰寫者
章芸甄
資料來源
《癩病防治十年》
時間起
民國/戰後時期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