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疾病因果網絡的重構及病人的雙重消失:DDS如何成為臺灣漢生病藥物

疾病因果網絡的重構及病人的雙重消失:DDS如何成為臺灣漢生病藥物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疾病因果網絡的重構及病人的雙重消失:DDS如何成為臺灣漢生病藥物

本文收錄於2016年10月《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3期,作者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洪意凌。本文從醫療工作的社會學觀點,探討DDS這個化學物質如何成為治療藥物及其醫療實作。論文首先說明日治時期的漢生病醫療實作,雖然醫療成效不彰,卻累積大量的科學知識,使其治療呈現策略與實作之間的矛盾。戰後引入DDS化學藥物,漢生病防治轉為以公眾為對象,醫療實作的重點從病人轉向病原體,最終導致漢生病人及漢生病疾病歷史的雙重消失。本文重要的研究發現是:DDS串聯起一個以特定疾病因果論為核心的漢生病醫療技術物網絡,這個網絡促成兩個層次上病人的消失,即在醫療世界觀之中病人作為人的整體消失,以及漢生病疾病歷史的消失。在此雙重消失之情形下,病人被外加一個與其疾病歷程並不相符的疾病定義,且被課予對自己疾病的責任。本論文論證樂生院民因病人身份雙重消失,以致醫療人權長期受嚴重缺損,以及個人基本人權所遭受的侵害。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資料來源
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洪意凌,《科技醫療與社會》23(2016.10),17-76。
撰寫者
范燕秋
創作者
洪意凌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民國/戰後時期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