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即屋頂下的樑,上承桷木及屋瓦,「楹」原為柱之意,但閩南地區則指桁木,為大木棟架結構之一。
閩南與臺灣多用圓形斷面的杉木為「楹仔」,客家地區亦可見矩形斷面,如新竹金廣福公館。近代又有鋸木場加工的方形斷面樑,廣被運用。宋《營造法式》稱為「槫」,《清式營造則例》稱為「桁」、「檁」。
在臺灣清代方志所謂建屋「三楹」,即面寬有三間之建築,同理類推,五開間稱為「五楹」。「楹」在臺灣多指屋頂橫樑,不作為門楹之用,門楹指門左右立柱。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