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檳榔心

檳榔心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虞際唐佬佬隨著「雲南反共救國軍」加入泰緬孤軍部隊於1953年第一批來到台灣,幾年後退伍,當時與幾位雲南老鄉,輾轉來到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光復溪河岸地,覺得這裡與雲南老家的地理環境相似、鄰近光復糖廠交通商業機能方便,一群剛退伍的雲南老鄉在此落因地生根,當時開墾山丘地於光復鄉大興村河岸地邊緣山間,集體開墾安頓共食。同樣類似佬佬與同輩老鄉們的散居社會東部社群,因家庭組合及大環境衝擊下,散居流離於花蓮(壽豐、光復、豐濱)、台東(東河、成功、長濱)等,除領取少數生活補助費之外,以畜牧業及種高經濟作物(香茅、果樹等)為生。


照片中為虞際唐的媳婦彭述華1980年代帶著兩個女兒、上到花蓮縣光復鄉大興村馬錫山山間農園,遊憩漫步同時也順道做檳榔心的野味採集。 檳榔是屬於高經濟作物,通常在農民欲汰換多年的老檳榔樹後,會將檳榔樹幹頂端生長點部位之外皮剝除後,得到所謂的「檳榔心」,由於檳榔樹的頂端長在半天高,故「檳榔心」又稱為「半天筍」,其口感類似竹筍,清脆爽口。當時雲南老鄉於山間種植高經濟作物,因應經濟需求種植梧桐樹與果樹,1970年代檳榔產業興起,馬錫山間開始改種檳榔,但仍然保留一部分的果樹。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0.0
所在地-經度
0.0
是否開放
撰寫者
羅紀彥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