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艋舺龍山寺菱花石板地

艋舺龍山寺菱花石板地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艋舺龍山寺菱花石板地

         艋舺龍山寺在二戰後期(1945年6月8日)被盟軍轟炸,大殿不幸被炸毀,後於1955年(民國44年)才獲重建,我們今天所見的大殿即為重建之結果。雖然殿堂經過重建,但它的臺基仍為戰前由王益順所建之原物。因此我們現在所見的大殿,應視為二個時代之綜合體。

        大殿的臺基,全為石造,品質極高,它使用三種石材,包括「泉州白石」、「青斗石」與臺灣的「觀音山石」,三種色澤不同,互相穿插配合,可以創造出多變化的圖案。

        艋舺龍山寺大殿前的「丹墀石」,也稱為「月臺」,可承受月光之謂也。它的地面以菱形白石與青石拼成六角形圖案,石欄杆柱頭為圓珠,欄杆為西洋風格之花瓶,前方的御路石雕也皆為1919年(大正8年)原物。我們欣賞艋舺龍山寺大殿,應該分清楚兩個時期之差異。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艋舺龍山寺菱花石板地 / 撰寫者:李乾朗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4876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別名
丹墀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李乾朗,《溪底派寺廟建築大師-王益順傳》,台北市:燕樓古建築,2006。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台北市:雄獅,1989。
撰寫者
李乾朗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