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孔子廟大成殿正前方凸出正方形高臺,特稱之為「丹墀」,也稱之為「月臺」。「丹墀」指孔廟格局之中心,猶如人之丹田。墀為平臺之意。正殿之前設有丹墀,提供祭典活動的空間,在其他寺廟也可見,例如大龍峒保安宮、艋舺龍山寺皆可見之。
但是孔廟的丹墀在祭孔「釋奠禮」時,係作為禮生、樂生及佾生的舞臺。古代祭王侯等級神明可享有「八佾舞」之規格,即用六十四名佾生。孔子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追謚為文宣王,但臺灣的孔廟丹墀不夠大,長久以來大都以「六佾舞」進行釋奠禮。直到近年才臨時搭建平臺,增廣丹墀,得以採行「八佾舞」祭孔。
臺南孔子廟及彰化孔子廟的丹墀皆設欄杆,臺北孔子廟在王益順原始設計圖中畫有石欄杆,但後來實際建造時省去不作,沒有欄杆的丹墀在進行釋奠禮時,視野較不受阻礙,也是它的優點。另外,在方形丹墀正面置有「御路」,雕琢雲龍,具有莊嚴神聖之意義。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