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裝飾的故事題材,表現的形式多有其限制,因此如何在既定的框架下,傳遞典故精隨,便是考驗匠師們功夫的一環。以具體的事物來表達抽象的意念或是感情,以諧音用來借寓,自古便常出現於我們的生活之中。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耳熟能詳出自《戰國策》的典故。有天一隻蚌,在河邊打開殼曬太陽,突然飛來一隻鷸鳥,咬住了蚌的肉,蚌趕緊將殼合起來夾住鷸鳥的喙。鷸鳥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很快就會被太陽給曬死。」而蚌也說道:「若你嘴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也拔不出來,很快你也會活不了。」蚌及鷸鳥爭執了好久,誰也不肯讓。此時有一位漁翁經過,毫不費力地將蚌及鷸鳥抓住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故意指雙方相爭,則第三方必定得利。
艋舺龍山寺龍邊門廳的壁垛上,有兩塊以水磨沉花技法所刻的青斗石。一塊刻畫漁翁正伸手準備將僵持不下的鷸鳥及蚌一網打盡,另一塊則刻畫漁翁坐於松樹上,悠然自得的模樣。石雕中故事的時間發生順序,運用了兩塊石垛來表現,巧妙地將圖像轉化為「鷸蚌相爭」及「漁翁得利」,可謂成語典故圖像化的佳作之一。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