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也稱為照牆或影屏,是樹立在建築物正前方的獨立牆體。民宅用的較少,一般多用在寺廟或衙門前方。顧名思義,它有如鏡子,可以反射光線到建築物的大門,使正面明亮。但相對地,也有遮擋視線的作用,使外人不易直視門內,古代有「迴光返照」之典故。
臺灣現有照壁的古建築有臺南萬福庵,南投草屯登瀛書院及大龍峒保安宮等實例。原來臺北的撫臺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也有巨大的照壁。孔廟的照壁,因附和論語子貢曰「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所以也稱之為「萬仞宮牆」。
王益順設計臺北孔子廟時即畫出萬仞宮牆,至1969年(民國58年)由孔子第77代孫孔德成題「萬仞宮牆」四字在正面,背面為「麒麟望日」彩畫,取仁獸之意,照牆分三段屋脊,中央置寶珠,並有雙龍,略帶民間藝術之意味,全臺孔廟擁有孔德成手書的「萬仞宮牆」者,只有臺北孔子廟,深值珍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