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府孔廟在1879年(光緒5年)初建於城內南門內,依典章制度,採取「左學右廟」格局,即坐北朝南,左邊(東)為學校明倫堂,右邊(西)為孔廟。另外在西側也建武廟,形成「左文右武」的配置。
1895年(光緒21年)日治之後,臺北府孔廟日益遭破壞,臺北士紳乃倡議集資另建孔廟,大龍峒士紳陳培根獻地,富紳辜顯榮大力捐輸,終於在1925年(大正14年)聘請泉州大木名匠王益順主持設計承造。
由於臺北孔子廟規模廣大,工程一直到1930年(昭和5年)才完成中軸的建築。原始設計圖中的魁閣,明倫堂及武廟等均未實現。經二戰之後,才建造明倫堂,但位置與原設計不同。
本圖為鳥瞰圖,將1945年(民國34年)之前的臺北孔子廟一覽無遺。圖中可見萬仞宮牆照壁、泮池、登瀛橋、櫺星門、禮門、義路、東黌門、西黌門、儀門、大成殿、東廡、西廡、禮器庫、樂器庫與崇聖祠等建築。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