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新港奉天宮

新港奉天宮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新港奉天宮位於嘉義縣新港鄉,坐落於新民路與中山路的交叉口,並面向中山路。整體方位坐北朝南,略偏西。格局為四進帶兩護龍、前殿左右兩側闢樓閣。新港奉天宮於1700年(清康熙39年)由居民合建,奉祀湄洲五媽(俗稱船仔媽),後又陸續歷經幾次大修。1799年(清嘉慶4年)笨港溪氾濫,市街分為南笨港與北笨港,奉天宮亦遭損壞,一度先將神明安奉於肇慶堂,有賴景瑞住持奔走及時任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等人捐俸重建,終於在1812年(清嘉慶17年)於現址落成。不料1904年(明治37年)的斗六大地震及1906年(明治39年)梅山大地震,新港奉天宮建築損壞嚴重,廟方於1911年(明治44年)延請當時北部著名的大木匠師—吳海同主持大修,並於1917年(大正6年)竣工,現體格局大抵為當時所定。

        出生於清同治年間的大木匠師吳海同為新莊著名的建廟師傅,他師承潮州派匠師曾文珍。1920年代至各地競修大廟,常與彬司派、溪底派對場比拚,如大龍峒保安宮、桃園景福宮、彰化南瑤宮、鹿港天后宮及朴子配天宮等,而新港奉天宮為他早期承作的廟宇,也是他少數單獨承攬的廟宇之一。可在前殿見到他擅長的菱形網目斗栱,並於斗上安置人物像,使之更為精彩豐富。海同司擅長重簷歇山頂(如鹿港天后正殿),而新港奉天宮前殿屋頂是為假四垂,亦即為將兩座屋頂上下重疊的技巧,比起單層屋頂顯得更有氣勢,可見他於前後期在設計屋頂手法之變換。

        新港奉天宮的裝飾藝術更是豐富,左右兩廊的壁垛上仍保存完整清末交趾陶名將洪坤福所作的博古垛,剪黏則為薪傳獎藝師陳三火新作,彩繪為南部著名藝師陳壽彞所繪,是集各派名將為一體之廟宇。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新港奉天宮 / 撰寫者:蔡沂孜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37716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電話
05-3742034
所在地-名稱
嘉義縣新港鄉新民路53號
參考資料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撰寫者
蔡沂孜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