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底仁和宮之起源據傳為於清道光年間,當地居民與平埔族婦女至火炎山麓海岸,撿拾貝殼海產,驟然發現岩隙間有一座木雕神像。經辨識為媽祖神尊,故送至澳底土地公廟奉祀後名聲遠播,信徒香火旺盛。至1854年(清咸豐4年),由當地仕紳發起購地建廟,並獲在地漢民及平埔族居民捐獻,始建澳底仁和宮。
1880年(清光緒6年)澳底仁和宮改建並置鎮媽殿,1914(大正4年)遷建,並由陳應彬施作,廟宇中可見其經典之作「長枝結網」,光復後陸續興建偏殿及鐘鼓樓。澳底仁和宮整體建築格局為一條龍、二進式、三川脊、硬山頂形式。
媽祖是漁民的主要信仰,仁和宮也是澳底居民的信仰中心,守護早期的移民及出海的漁民,渡過出海的風浪,並帶給等候漁民歸來的家人安定與撫慰。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