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士林慈諴宮

士林慈諴宮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士林慈諴宮創建於1796年(清嘉慶元年),後因咸豐年間遇漳泉械鬥被燬。仕紳潘永清等人力主易地重建於八芝蘭新街,並以「井」字型為街廓,街之中央由曹七合捐地設為廟址。1875年(光緒元年)再度由潘盛清等人士將廟擴建為兩進式之廟宇,並正式命名為「慈諴宮」。

        1927年(昭和2年)士林寺廟管理人潘光楷等人發起大規模之修建,改建為九開間式的廟宇,並將龍虎門廳由馬背式屋脊改為三川脊式,正殿木作由陳己元、石天養兩位匠師承建,正殿交趾陶部分為本地匠師-陳義雄與嘉義新港匠師-林明必精采的對場作品。臺灣光復之後,士林慈諴宮增建三座並排而立的戲臺,為全臺獨一。1970年(民國59年)正殿及左右護龍神龕也陸續增加,並有木雕名匠黃龜理率徒參與建造。

        士林慈諴宮坐北朝南,平面配置為二進四護龍,兩側以過水廊連接護龍,形成五個天井,為典型殿堂式閩南廟宇之格局。其殿內木雕、石雕之作品,運用多種技法,豐富且精彩,廟中玻璃馬賽克及陶燒剪黏裝飾,亦具有頗高的水準。此外,其雖歷經多次修繕,至今仍維持日治時期擴建之樣貌,頗具古色古香之味。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士林慈諴宮 / 撰寫者:蔡茹姻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3761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別名
士林媽祖、新街媽祖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開放時間說明
06:00-22:00
電話
02-28802972
所在地-名稱
臺北市士林區大南路84號
參考資料
李乾朗,《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2003。
撰寫者
蔡茹姻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