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諸羅縣志》所記,臺北市關渡宮創於1712年(清康熙51年),是臺南以北歷史僅次於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廟,信徒遂有「南有北港媽,北有豆干媽」之俗諺流傳,「干豆」即關渡,出自凱達格蘭族語「Kantou」。1719年(康熙58年)時曾移地重建,據目前現存碑記與日治時期文獻記載,關渡宮因遭逢諸多天災人禍,自清朝至日治時期進行多次修繕。
1964年(民國53年)政府為根治臺北地區每逢颱風所造成的水患,炸毀獅子頭地形,剷平象鼻山,以拓寬淡水河道,致使關渡地區地貌巨變。位因應變動,地方人士黃定邀集神陳有福等人籌劃成立管理組織計畫統籌關渡宮重建事宜。1970年(民國59年)正式成立財團法人臺北市陽明山關渡宮董事會,開始以完整的會計制度,在地方政府監督下公開運作的新型態廟宇。
首任理事長黃定,從事建築業,構想參考北港朝天宮的五軒起建築格局規劃重建關渡宮,並邀請建築師協助規劃建築空間,三川殿及正殿的整建工程,木構承作委託陳應彬之徒黃龜理負責造作,今可於三川殿的員光見到其精湛的雕刻技巧與構圖設計。位於正殿的鎮殿媽祖神龕,為黃龜理於1956年(民國45年)所造,以雕刻藝術將巨大體量的宮殿建築化為縮影,不減其細節的瑰麗,可視為黃龜理的經典之作。
1970年黃定之規劃,與歷任董事長的修建奠定今日所見關渡宮的基本樣貌。關渡宮目前為五門三殿式無帶護室,由三川殿、正殿以及凌霄寶殿為主要組成,正殿與凌霄寶殿之間可以與拜殿錯落互通,正殿與凌霄寶殿間隔處也有類似天井的過渡空間,整個建築平面為縱深狹長的空間安排。1986年(民國75年)起造的凌霄寶殿雖為RC鋼筋水泥所造,但廟方於1993年(民國82年)聘名家駐地,選用上等木料進行木雕裝修工程,為呈現木料本身肌理質感,廟方未以傳統方式安金上彩,使得以現代建築方式完成結構的凌霄寶殿,殿內仍呈現木雕素雅的美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