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水理論的產物-照壁

風水理論的產物-照壁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風水理論的產物-照壁

          傳統建築包括寺廟道觀或民間宅第常在正門前方空地上築起一座牆壁,它獨立存在,有如鏡子一樣,所以自古以來被稱為「照壁」或「影屏」。臺灣在清代有許多照壁,例如臺北城內天后宮,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等,在舊照片中皆可見之,但保存下來的實物甚少。今天我們在澎湖天后宮、南投草屯登瀛書院及臺北陳德星堂、臺北孔子廟尚可見到少數實例。

          照壁在建築群中的意義為何?西洋建築並無照壁之設計,它是中國古代風水思想的產物,為建築對四周環境之反應,古人也稱之為堪輿,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有感應關係。古人認為好的建築中要能「聚氣」,莊子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所以在建築物大門前方築一座高牆,可反映光線,也兼有聚氣作用,當然也符合傳統民俗,避免犯沖煞之毛病。

           陳應彬在1912年(大正元年)承建的臺北陳德星堂,廟前有照壁,起翹的燕尾脊與朱紅色照壁,至今仍保存良好。王益順在1919年(大正8年)承建的艋舺龍山寺不作照壁,因前有水池,被譽為「美人照鏡」。但1925年(大正14年)建臺北孔子廟,廟前方有「萬仞宮牆」,也是照壁。古人以照壁反射光線,從今天觀點看是合理利用光能的設計。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風水理論的產物-照壁 / 撰寫者:李乾朗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Invisible&id=637604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別名
影屏
撰寫者
李乾朗
資料來源
漢寶德,《風水與環境》,台北:聯經,1998。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