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吳海同的飛鳥造型栱

吳海同的飛鳥造型栱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吳海同的飛鳥造型栱

        斗栱最早的功能是力學構件,它以「斗」、「栱」層層相接將重量傳遞至樑柱。易言之是一種力學原理的構造。經過數百年或上千年之演變,匠師將斗栱也注入一些神獸或動植物造型轉化的有趣裝飾,例如螭龍、象鼻或卷草等形象的斗栱。

        嘉義朴子媽祖廟配天宮在1912年(大正元年)由大木匠師陳應彬與吳海同對場改築,當時兩位匠師各顯神通,設計出一些頗有創意的斗栱。前殿簷下的看架斗栱,特別出色,我們從這幅照片看到除了螭龍栱外,也出現飛鳥栱。

        飛鳥栱是吳海同的設計,但是在他後來的作品中卻很少見。栱身採用飛鳥,也有飛翔支撐之意味,臺灣其他寺廟多見用「鳳凰」,均為寓意吉祥的裝飾。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中華民國文化資產維護學會
撰寫者
李乾朗
資料來源
野崎誠近,《中國吉祥圖案》,古屋書屋,眾文圖書出版,1981。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