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戰後展開了經濟的復甦與發展,1960、1970年代,紡織業的發展興盛,來自日本東錸的「庄三郎」剪刀,在臺灣較為常見。根據《庄三郎》官方網站,三浦庄三郎(1896-1982)從小就研究裁縫剪刀的生產工藝, 「庄三郎」剪刀就是由他所研發。
二林第一公有零售市場內的裁縫師,幾乎人人一把庄三郎剪刀。裁縫師們珍藏的庄三郎剪刀,至今已有三十年至五十年歷史。(2021年)剪刀的材質有白鐵或鋼,大拇指握柄圓滑處多數已磨平,刀刃表面掉色生鏽,邊緣磨損不平滑,剪刀支撐點上方的「庄三郎」商標已磨到看不見,但刀刃仍鋒利完整。
1960-1970年代,日製的庄三郎剪刀一支約為新台幣1千多元。製作一件衣服的工資約台幣40元,老闆抽成後,員工只能賺到8元。因此,一把一千多元的庄三郎剪刀,對裁縫師來說是十分珍貴的工作器具,每支剪刀都具有獨特的意義。其中,有的剪刀是裁縫師父親祝福女兒成年的象徵;有的是公公到日本買回來的禮物;也有的是裁縫師學成後,師傅所給予的肯定。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