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多良天主堂

多良天主堂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照片為多良天主堂尚未加蓋鐵皮二樓的二代教堂建築照片。該堂為白冷會韓其昌神父(Rev. August Hensch, SMB)於1958年與當地教友自溪邊撿拾砂石等建築材料,並至山林搬運木材建成,是為第一代教堂建築。1980年代因年久失修,包新慶神父倡議改建,是為第二代教堂建築。

多良天主堂位於臺九線多良段,沿指標向上爬坡即可前往。該處於「多良車站」之上,天晴時可遠眺綠島及蘭嶼,是適合放鬆身心的天主堂。此外,當地教會亦利用崎嶇的山路,自山下設置15處鐵製排灣族風格的「耶穌苦路牌」,可讓信友體驗「拜苦路」感受。

1987年,包新慶神父倡議改建多良天主堂,故請白冷會傅義修士(Br. Julius Felder, SMB)設計,與大武鄉「加羅板天主堂」建築風格類似。而後由多良當地教友呂良耕夫婦捐款,增建二樓鐵皮屋,方成今日(2020年)模樣。

李懷仁神父(Rev. Paul Bicklin, SMB)初至臺東應龔岱恩神父(Rev. Josef Guntern, SMB)之邀,在多良協同舉行彌撒。當時多良還沒有電燈,只能藉燭光舉行聖祭。結束後當地排灣族信友以排灣語歡迎李神父,但需經人翻譯成國語,再由龔神父翻成德語才能讓李神父了解,可謂是現代「九譯」,足見當時傳教的不易。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
所在地-地址
臺東縣太麻里鄉多良天主堂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2.5067942
所在地-經度
120.9559397
是否開放
相關人物
韓其昌神父(Rev. August Hensch, SMB)、包新慶神父、傅義修士(Br. Julius Felder, SMB)
資料來源
黃連生,《白冷會在中國傳教史料》,臺東市:臺東天主教教義中心,1995。 蔡恩忠、翁佳惠,《請君入「JIRUNG」-走入一座排灣族文化特色的聖堂:金崙聖若瑟天主堂》,臺北市:天主教遣使會,2012。
隸屬
天主教花蓮教區金崙鐸區金崙堂區
交通方式
汽車
撰寫者
卓威翰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