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sikau部落食材原地_mumuan(蝸牛)

Pasikau部落食材原地_mumuan(蝸牛)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Pasikau部落食材原地_mumuan(蝸牛)

圖為延平鄉永康村一處休耕地,為重現炒蝸牛料理的蝸牛採集處;此圖同時也顯示出部落住家旁多有一小塊充作日常食材取得的田區。

蝸牛喜歡潮濕通風有植物遮蔽處,因集團移住政策而遷移到Pasikau(巴喜告)部落的布農族人仍維持傳統混作,這樣的田間是最適合蝸牛生長的環境,也提供蝸牛多種食物選擇、避免單一種類大量種植引起的病蟲害。過去居住在takinavas舊聚落的布農族人沒有吃蝸牛的紀錄,除了中高海拔的環境不適合蝸牛生存;另外一個原因則為有紀錄的食用蝸牛是1932年(或作1933年)由臺北帝國大學日籍教授下條久馬一自新加坡引入臺灣平原地帶,蝸牛尚未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sunnunsun永康村,昔名孫倫孫(sunnunsun),一說為卑南族語詞,一說由布農語susunsun(老鼠)轉音而來,而布農語nusung(臼),意指凹陷處。曾為布農族孫倫孫社、加拿水社的活動區域,日治中期有老吧老吧社(卑南、阿美族的混居部落)11戶移入。昭和15年(1940)後規劃成集團移住地。民國39年(1950)更名永康。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陳宥融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