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童年生活

童年生活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眷村在台灣不同的聚落型態中,有其獨特的人文地景及空間性格,有它自己的象徵意義或代表性,七虎新村的興建是1949年安置國共戰爭來台的大批軍人及軍眷的臨時居所,主要為輜汽一團為軍隊運輸補給部隊所興建。這種特定時空下的生活感覺,它源自於活生生的生活體驗,但又給予零散的體驗。

七虎新村的兒童,和一般台灣兒童一樣,由於家長忙碌工作,照顧弟妹的責任,自然由大的照顧小的,落在長子或長女身上,蘇黎月女士回憶起童年生活,照顧弟妹,成為生活印象最深刻的記憶。

由於丹鳳山上陳濟棠先生的墓園,距離七虎新村不遠,約四千餘坪,風景優美,因此蘇女士常常帶著弟妹,沿著北投福安宮旁的階梯,爬上陳濟棠墓園,休息與弟妹分享紅茶,然後沿石梯,再走一段土路,看見平台上有一大岩石,矗立在山崖邊,望見 "丹鳳" 巨石提字,非常壯觀。

1954年開始,將軍墓園對外開放,當1993年遺骨遷走後,墓園就遭莫名破壞,土地也轉賣給建商,失去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見證。蘇女士的童年生活方式與態度,於現代社會,不僅是文化情感的延續,亦豐厚後代子孫的生活內涵,除歷史教育意義外,更具有凝聚地方認同,呈現七虎新村小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助於七虎新村集體生活記憶推動。。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0.0
所在地-經度
0.0
是否開放
撰寫者
蘇梨月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