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磚約於西元1915~1935年間引進到臺灣,材質因使用釉料入窯燒製,製程近陶瓷,故成品具有光澤且色澤鮮豔,圖樣有彈性創作空間、變化多元,且又有經久耐用、不易褪色甚至是些許防水等功能性,因此頗受當時臺人喜愛而被廣泛使用。
以水果主題的花磚,為配合蘊含的吉祥語彙,內容多以種類果物組合出現,但仍有以單一主角呈現的款式,例如收藏於台灣花磚博物館中一款仙桃圖案與此款「石榴」皆然。
「石榴」,外皮為褐紅色,剖開後內果實結纍粒分明,飽含晶透紫紅光澤,令人垂涎欲滴,在華文化中或予人喜氣、豐富的聯想,故此借喻石榴為「多子多孫」的祝福象徵;兩顆石榴一上一下、一剖開一閉合,為主題描繪增添不同樣貌也帶出層次感,並兼顧構圖比重平衡。匠師極佳的觀察力展現在細膩刻劃著流線延伸、曲張有致的枝葉,斜橫脈絡間蘊涵了果物的新鮮和生命力,吸引觀著視線隨之遊走;大小錯落的晶圓果實,靈巧地以陰、陽刻法交錯運用描出立體果實和果槽,成功且精準表現出真實樣貌,令人有種觸手可摘的錯覺。
為了能清楚突顯果實每一寸紋理,在外果皮選用較淡的茶色釉料,促使紫紅的寶石和黃色果槽躍出層次,淺綠釉底不搶主角風采而能恰如其分烘托,整體設計十分精細入微。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