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論文為聚落研究,企圖在聚落研究與現代化研究的基礎上,以日治時期桃園街核心,探討地方街庄在現代化下,於空間的具體改變。試圖詮釋地方街庄在空間現代化下並非完全由官方一脈主導,而是在地方政府與仕紳間的一系列角力中逐步形塑。並以現代化為主軸,洞察現代化如何在人的認同與空間之間交互影響,造就一個都市聚落的空間變化。依據日治時期50年的發展分成三個分期,以歷時性的論述分別以官方主導的市街建置(1895-1920)、地方自治時期現代化差異下的空間建構(1920-1936)、地方自治時期異質現代化下的市街建構(1936-1945),來探討桃園街的現代化進程。
官方主導的市街建置(1895-1920)論述在地方官廳的主導下,所進行桃園街的現代化空間建構,同時形塑地方仕紳的現代化認同。地方自治時期現代化差異下的空間建構(1920-1936)論述在1920年地方自治以後,歷經不同現代化經歷的仕紳與知識青年在對於現代化認知差異所產生的衝突與認同下,所進行桃園街的現代化空間建構。地方自治時期異質現代化下的市街建構(1936-1945)論述在以日本化為目標的異質現代化下,再次由地方政府主導的空間建構,仕紳在這樣的背景下做出選擇,走向日本化並參與空間建構,抑或僅是單方面產業發展上的支持。最終,朝向全面的日本化,使得地方認同逐步變化崩解,同時太平洋戰爭的敗退使桃園街空間建構全面停擺。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