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蝸牛,郡社布農語,makalin mumuan。Pasikau部落布農族人表示,此道料理是自1940年代內本鹿地區遷徙到Pasikau部落後才明顯出現在布農族的家庭餐桌上,而逐漸成為飲食傳統。而自越南南部同塔省嫁至Pasikau部落的阮氏深表示,其家鄉亦有料理蝸牛的食用歷史。此道料理由阮氏深再現,以她融入在地生活所呈現的料理方式為主,總共5道料理工序。
炒蝸牛_料理工序(二):川燙蝸牛去除黏液
將蝸牛放入冷水加熱,待水沸騰冒出大量泡沫後將蝸牛瀝出,以去除更多的黏液。完成後再多煮5分鐘,蝸牛肉的口感會較軟韌。
Pasikau部落族人對於蝸牛的撿拾與食用方式,1950年代左右出生的婦女表示,早年居家附近的耕地沒有使用藥肥,多在雨後或清晨於居家菜園間撿拾。通常撿拾收集後會放在可關閉的籠子內,餵食菜葉約一周的時間,主要是為了清淨蝸牛的腸胃。接著會敲碎蝸牛殼取出整塊肉,剝除內臟只留取肉(腹足)的部分,反覆用火炭灰洗去表面黏液後,再進行料理。料理方式以煮湯或炒菜為主,已受現代及其他族群習慣影響。蝸牛食用的部份,有些人會保留其卵精巢的部分,與南瓜、南瓜嫩葉一起煮成蝸牛湯,或有人也會另外撥出卵精巢以蒜頭辣椒烹炒,作為另一道料理。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