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遠東化纖的故事(4):亞東到遠東(1978-)

遠東化纖的故事(4):亞東到遠東(1978-)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遠東化纖的故事(4):亞東到遠東(1978-)

在1989年的遠化罷工以前,讓我們先來看看發生罷工的遠東化纖是如何在新埔落腳,逐漸壯大為今日廠區遍及文山路兩側、推動台灣化學纖維產業前進的發展過程。

隨著亞東化纖擺脫石油危機的陰影,公司體制的改造工程也跟著啟動。1960年代末期,遠東就已開始規劃集團內的目標管理、電腦科技、建教合一、技術開發等相關研究發展工作。體制的改革尚不能滿足遠東集團生產人造纖維的需要,亞東化纖積極地吸收技術與資金,不斷推展國內人織技術的品質與先進性,在新埔這個偏遠的小鎮扎下了最現代的工業生產製程。1976年開始,亞東化纖展開一連串資本調度與產權移轉的程序,首先是向證管會提出股票上市的申請,接著於1977年將商業本票交由國際票券公司銷售,最後再於1978年和遠東紡織合併。

透過與亞東化纖合併,遠東形成了一個集結棉紡、混紡、化纖、織造、染整與成衣的巨型一貫化紡織公司。根據相關報導,1978年,遠東紡織的營業額約有40餘億元,與亞東合併後,營業額預期將增加一半,從而達60億元以上的水準。此後,位於新埔的亞東化纖,正式易幟為遠東紡織,按其地理位置與生產產品,又被稱為遠紡的新埔化纖總廠,也俗稱遠東化纖。

同一時間,亞東紡織廠內的工人也正積極醞釀著組織的行動。1977年,亞東的工人們向新竹縣政府多次遞出工會成立的申請表單,並於該年年中正式組成了亞東化纖工會,當亞東公司與遠東公司合併後,這個工會也就成了今日的「遠東化纖工會」。當年受到縣府的要求,工會是由勞方代表與資方代表的工人遞出名單、共同組成。直到1986年,由勞方組成的勞方連線終於奪下工會的主導權,在解嚴前後的風起雲湧間,遠工會才成為當年率領「自主工運的火車頭」......。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遠東化纖的故事(4):亞東到遠東(1978-) / 撰寫者:張宗坤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rganization&id=625155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
建檔單位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別名
遠東紡織新埔化纖總廠
撰寫者
張宗坤
創辦人
徐有庠
創辦日期
1970-01-01
時間分期
解嚴前/蔣經國執政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