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陳子福說明早期臺灣電影宣傳方式與海報印刷的年代與產量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陳子福說明早期臺灣電影宣傳方式與海報印刷的年代與產量

本影片為1994年4月20日訪談臺灣電影海報畫師陳子福(1926-)之影像紀錄片段,訪談地點則是在其自宅。在訪談中,陳子福說明早期臺灣電影宣傳方式與海報印刷的年代與產量。

陳子福表示,早期臺語電影宣傳對於海報的需求不多,一部片子通常只有三張,畫在布上的海報,配合三套拷貝,隨著片子四處走;海報掛在映演的戲院裡,而貼在戲院外面的廣告則是以白報紙書寫片名、日期,配合敲鑼打鼓以及裝扮成小丑三明治人的宣傳方式在外遊街,吸引民眾目光。陳子福指出,起初電影宣傳方式很簡單,多半是仰賴陳子福的海報,後期才漸漸運用電臺廣播來打廣告。待電影產業步上軌道後,便開始印刷海報。印刷以人工分色,共有七種顏色。剛開始印製數量不多,約100張到500張,後來產量漸漸增加到3000張。陳子福的作品不限於臺灣電影,也接受香港、東南亞及法國的委託,職業生涯作品總數,累計超過五千張作品。

戰後影片來源減少,出現舊片重映的現象,宣傳方式一切從簡,主要包括:手繪海報、電影廣告三輪車(踩街)、報紙廣告等。踩街,或稱「遊街」,平常由播音員前導,後面尾隨小型樂隊,或是由兩人扛著電影廣告招牌,浩浩蕩蕩行進以吸引人潮,再回到戲院門口。舊時街頭,常因電影上映的動態宣傳方式,而增添許多熱鬧氣氛。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陳子福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1994/04/20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