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陳俊明

陳俊明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與國家法制衝突之轉型正義調查計畫-分區座談,於2019年11月7日下午在屏東縣政府會議室舉辦,陳文山、拉夫琅斯•卡拉雲漾、陳俊明、包基成接受訪談,楊政賢副教授、日宏煜助理教授主持。

本次訪談議題為1945年以來國家「山地/原住民族」或「文化/文化資產」的哪些相關政策法規可能直接或間接與本調有關?請協助本調查研究案目前十個衝突面向是否需修正或增刪。針對國家法制造成原住民族文化的影響,談談自己的親身經驗。

陳俊明,排灣族人。陳俊明表示,後殖民的福利政策,因為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很多年輕藝術家很會寫案子,有些真正會做的是老人家,但是他們不會寫,可能到最後只能是二包、三包、把不要的給他,有些固定的人在瓜分資源,造成部落藝術界的一些人心急。另外就是教育的問題,我們沒有像紐西蘭完整的民族全人教育學校,我們都是一層一層的過去,特別是大學的部分,因為有教育部的資源,例如近期有很多的民族學院,如果從小有區域性的民族全人學校會比較好。像他們回來部落常常會接觸一些獵人,他們覺得獵人在部落是最沒有尊嚴的,可是獵人在傳統部落裡面跟祭典等等都有相關的關係,特別最近很多年輕人因為有很多梅花鹿而到墾丁國家公園,雖然不是保育類但是在國家公園,他們覺得是過去傳統領域,還有旭海這一帶,過去這些地方都是他們的原居地,國家在使用原住民土地的部分是否要有共管機制,有一個可以自由發展的空間,否則現在打獵都要偷偷摸摸的,部落之間還要怕被檢舉,有槍但是不能去打獵。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ND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ND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ND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
生年月日/時期
民國/戰後時期
國籍
臺灣
撰寫者
原轉會文化小組
性別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