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投公園百年石拱橋

跟北投公園百年石拱橋有關的相片,共2張
跟北投公園百年石拱橋有關的相片,第1張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北投公園百年石拱橋

石造拱橋技術的起源可回溯至古埃及、希臘及古羅馬時代,這種造橋技術由歐洲傳至東方的印度,經由印度流傳至中國,之後進而傳入了日本,因此在最接近中國大陸的九州地區有不少的石造拱橋,其中多為日本稱為眼鏡橋之雙拱橋。北投公園1913年完工,是台北市的第三座公園,也是台灣第一座溫泉公園,園內橋梁特別採用「石造拱橋」設計。

1911年相當於日本的明治末年、大正初期,當時日本一般橋樑都是木造橋,比較重要的橋樑才是石造拱橋,其特色在於它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建築工法,工法裡面最關鍵的是中間有一個拱心石,它沒有用一根鋼釘,就是只用拱心石來固定,讓石塊造橋卻取得平衡,且堅固耐用。

直到現在,百年以後,新北投公園裡面還能看到,這座使用火成岩安山石的「石造拱橋」,這種岩漿經緩和噴發,快速冷凝形成的石材,代表北投地區被大屯火山群包圍,石造拱橋興建時就地取材,安山石成為北投地區廣泛使用建材,甚至使用在觀音山墓碑,所以安山石別名觀音石。

石造拱橋見證北投公園歷史的古蹟,也是難得一個能讓人隨時從它上面走過去的古蹟,遊客經常拍照、打卡,與附近溜冰場、北投溪和北投圖書館融合為一體。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北投公園百年石拱橋 / 撰寫者:陳藹文 / 描述文字授權:CC BY 3.0 TW + /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22627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財團法人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免費進場
是否開放
撰寫者
陳藹文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