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合歡越嶺道

合歡越嶺道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大禹嶺到關原駐在所之間的一段古道。1914年(大正3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發動「太魯閣蕃討伐戰」,意欲以強勢軍警力量,一舉殲服立霧溪沿岸的「內、外太魯閣蕃」,1914年(大正3年) 4 月起,南投廳長石橋亨親自率領「南投廳道路開鑿隊」,自埔里出發,經眉溪、霧社、三角峯、合歡山、關原(位石門山東稜下,塔次基里溪畔,非目前中橫公路上之關原)、塔次基里溪、無名溪、魯比社、魯比合流點、 卡拉寶社等,於同年 7 月 17 日開路抵達天祥(當時稱為三角錐山西麓倉庫地)。 太魯閣蕃討伐戰於當年 8 月 13 日結束,之後二年內,日警派遣「搜索隊」, 繼續清理道路,自埔里至太魯閣峽口,此為合歡越嶺道最初的路徑。此路線沿用 了十多年,皆做為警備之用,至昭和初年,立霧溪上游部落已被遷村至峽口,又因原有路線上下坡度較大,於是改線經北合歡埡口(大禹嶺)、關原(目前中橫公路關原之上方)、畢祿(公路下方)至卡拉寶。新路於1935年(昭和10年)完成,成為當時相當熱門的健行路線。1960年東西橫貫公路開通,合歡越嶺道被公路取代、切斷,加上曆年來颱風、地震的侵蝕,變得十分破碎,僅有少數較完整的路段仍可行走,例如大禹嶺至關原駐在所、綠水合流步道、錐麓古道等。

下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184887
所在地-經度
121.318733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楊南郡,《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古道西段調查與步道規劃報告》(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1990);徐如林、楊南郡,《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6)
撰寫者
楊飛容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