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份庄,今名勝興,為三義鄉丘陵地內的近山庄頭,座落在三義鄉苗49道路與臺13線交界南向約3公里處,是沿苗49道路與打木溪所發展而成的集村。光緒年間,本地屬三叉河莊,日治時期亦屬三叉庄字,戰後稱勝興村。十六份庄頭之名稱由來,源於此地可焗得十六份樟腦的產量,所謂的「份」是指十座腦灶為一份。另外,因坑谷設有伯公供民眾祭祀,又有「伯公坑」之名。戰後政府將車站附近地區設置為勝興村,1958年(民國47)並將原有的鐵路設施的十六份驛,正式改名為「勝興車站」。
十六份為多姓庄頭,以鍾姓、范姓、賴姓等客家人的姓氏族群為主。庄頭建築形式上,許多傳統民居已改為混凝土建築,亦有部分民居保留傳統黑瓦白牆,內為土墼、磚造、編竹夾泥構造,外塗白灰或混凝土。在環境特徵方面,庄頭位於三義鄉中部偏西地區,境內地勢高亢,有舊山線鐵道經過並設有車站,雖已廢線,但現今觀光產業興盛,居民現今多以觀光服務業為主。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