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藝術的內涵甚深,講究的是章法之美、刀法之美、筆法之美以及篆法之美,於是方寸之間無論字體的結構疏密、筆劃的濃纖肥瘦、轉折的方圓曲廻、位置的高下左右,或是刀起石裂的天然斲痕,都使一枚印章蘊藉了豐富的生命力。而更耐人尋味的是篆刻的文句,能約千言於數字,雖短短幾字,卻可傳達人生哲理、可抒發思想感情、可披露藝術情懷,涵泳其間,令人忘情自我。由此可見,篆刻藝術實則包容了金石文字之學、書法美學、雕刻學以及文哲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深奧博深的學問。黃嘗銘先生的篆刻,淵源於秦漢璽印而能嚴謹渾厚,繼出於晚清諸家,面目廣泛,遂得深邃閎肆,漸而自成一己之風格,這實歸功於他那「真放在精微」及「勤精進」的治學態度。因為於篆刻一道,他幼無家學淵源,及長又非美術科班出身,所學是土木工程,所為是電腦工程,但卻憑著一股對篆刻的熱愛情衷,博涉專精,孜孜不倦,積二十年的努力始得有今日之成就,並非偶然僥倖所能致。1986年(民國75年),他更拋下十年的公職生涯,毅然走向專業的篆刻之途,游藝於方寸之問,怡然自樂、無怨無悔,所為的便是希望一己之生命能為歷史留下一絲雪泥鴻爪,而不願像蜉蝣轉蛄般地不得終朝而去。台灣省美展為宏揚篆刻藝術,自1984年(民國73年)第39屆起即增列篆刻一部以應社會上日興月盛的篆刻風氣。黃嘗銘先生從該年開始即連續三年獲得省政府獎,是第一位篆刻部的永久免審查作家,而連掄三元,更屬難得。之後,又陸續獲得全國美展的首獎及中山文藝創作獎,更證明他是一位實力雄厚的篆刻家。為使各界對黃嘗銘先生的篆刻作品進一步的認識,特邀請他提供多年來的系列創作,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
主標:黃嘗銘篆刻展
展覽時間:1992/05/01~05/30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
尺寸:長77.4公分、寬51.5公分,厚度0.32公釐(含護貝)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