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希婻.瑪飛洑

希婻.瑪飛洑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ND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與國家法制衝突之轉型正義調查計畫分區座談,於2020年10月9日下午2時至4時,在財團法人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舉辦。本次分區座談共有11人出席,分別為希婻瑪.飛洑、董美妹、郭箏、謝來光、胡念慈、董恩慈、林正文、謝永泉、郭健平、潘蓉訪。本次訪談主持人為該研究計畫主持人楊政賢副教授。

本次座談主要討論1945年以來國家「山地/原住民族」或「文化/文化資產」哪些政策與本研究案相關,且徵詢與會者針對「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與國家法制的衝突面向計畫案」所列十個案例正確性進行討論。

希婻.瑪飛洑,椰油部落達悟族人,原住民族委員會族群委員。在座談中她分別就達悟族命名問題以及達悟族女性懷孕生產文化知識體系進行分享。現行〈姓名條例〉可改名三次,因達悟族傳統命名習慣因素,她建議政府修法可改五到六次較為適當。此外,中華民國現行戶籍登記似乎須在14天內完成(須有名字),但達悟族則是等孩子確認健全且進行點水禮等命名儀式後,才給予孩子適當的名字。除此之外,因現行接生人員皆由醫療人員及助產士,使得傳統產婆接生文化消失,導致原來達悟族在懷孕生產過程中的文化知識體系崩解,例如如何安撫孕婦的情緒、夫妻如何遵守懷孕期間的社會規範及飲食等。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ND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ND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ND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族群與語言
建檔單位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
生年月日/時期
民國/戰後時期
國籍
臺灣
撰寫者
原轉會文化小組
性別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