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為風不動影像工場於2020年10月14日訪問陳建仁教授的片段節錄,內容為陳建仁談論臺灣公共衛生的基礎由來。陳建仁為臺灣流行病學家,曾擔任衛生署署長、中研院副院長及中華民國副總統,多次受《科學月刊》編輯採訪,現為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陳建仁在訪談中表示,臺灣過去被日本殖民時,日本人為解決熱帶醫學的問題,在臺大設立了熱帶醫學研究所,把衛政、公共衛生、行政、警政,結合在同個體系中。陳建仁出國後發現,除了日本在臺灣公衛打下的基礎外,美援的支持也是重點之一。陳建仁說:「二戰後臺灣曾經接收到美國的一筆美援,由農村衛生組的許世鉅先生,建了300多個鄉鎮市區的衛生所,從草根基層做起公共衛生。菲律賓則是去蓋一個全東亞最現代化的醫院。結果經過二十年後,臺灣的平均壽命增加了將近十五歲,但是菲律賓增加不多。」歸咎其原因,陳建仁認為,臺灣的公共衛生是由下而上,全面提升臺灣民眾的健康。最後,陳建仁指出,臺灣人民對於維持公共衛生這件事情有著強大的向心力,這來自於民眾心中對於健康認知的重要性,團結一心的想法使得臺灣的公共衛生能如此成功。
臺灣公共衛生發展與日本的殖民統治密不可分,日人投入資源研究熱帶醫學後,駐臺日軍死亡率由1897年的43%驟減為1902年的15%。第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延續日人公衛成效,陸續撲滅天花、霍亂、鼠疫、狂犬病等傳染病。在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後,臺灣公共衛生的成功得以擠身世界排名。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