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科學月刊》陳建仁訪談(臺灣公共衛生的基礎由來)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科學月刊》陳建仁訪談(臺灣公共衛生的基礎由來)

影音為風不動影像工場於2020年10月14日訪問陳建仁教授的片段節錄,內容為陳建仁談論臺灣公共衛生的基礎由來。陳建仁為臺灣流行病學家,曾擔任衛生署署長、中研院副院長及中華民國副總統,多次受《科學月刊》編輯採訪,現為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陳建仁在訪談中表示,臺灣過去被日本殖民時,日本人為解決熱帶醫學的問題,在臺大設立了熱帶醫學研究所,把衛政、公共衛生、行政、警政,結合在同個體系中。陳建仁出國後發現,除了日本在臺灣公衛打下的基礎外,美援的支持也是重點之一。陳建仁說:「二戰後臺灣曾經接收到美國的一筆美援,由農村衛生組的許世鉅先生,建了300多個鄉鎮市區的衛生所,從草根基層做起公共衛生。菲律賓則是去蓋一個全東亞最現代化的醫院。結果經過二十年後,臺灣的平均壽命增加了將近十五歲,但是菲律賓增加不多。」歸咎其原因,陳建仁認為,臺灣的公共衛生是由下而上,全面提升臺灣民眾的健康。最後,陳建仁指出,臺灣人民對於維持公共衛生這件事情有著強大的向心力,這來自於民眾心中對於健康認知的重要性,團結一心的想法使得臺灣的公共衛生能如此成功。

臺灣公共衛生發展與日本的殖民統治密不可分,日人投入資源研究熱帶醫學後,駐臺日軍死亡率由1897年的43%驟減為1902年的15%。第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延續日人公衛成效,陸續撲滅天花、霍亂、鼠疫、狂犬病等傳染病。在漫長而艱辛的歷程後,臺灣公共衛生的成功得以擠身世界排名。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
創作者
弄像傳媒服務有限公司、風不動影像工場有限公司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0/10/14
媒體類型
影片
參考資料
林照真,《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記錄六、七○年代理工知識份子與《科學月刊》》,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江珍賢,〈台灣七零年代科學普及與科學權威之意識型態-以《科學月刊》為分析個案〉,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
時間分期
1960年代至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