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為風不動影像工場於2020年7月17日訪問江才健先生的片段節錄,內容為江才健自述在中國時報當科學記者時和《科學月刊》結下的工作淵源。江才健曾擔任《科學月刊》副總編輯、《中國時報》科技記者、主編、《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現為國立陽明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兼任講師。
江才健在訪談中表示,當他打從進入傳播界以來,便一直做著科學記者的工作,從未變動,故有了進入《科學月刊》工作的淵源。
談到科學界裡面的名人軼事,江才健提到,當時有諸多學校老師也投入到《科學月刊》的編輯工作,但是他們實際上是不支薪的義工。江才健說:「這些老師其實都未曾有過辦理雜誌相關業務的經驗,坦白說,他們也不懂得怎麼撰寫科學普及的文章。」江才健認為,因為科學知識在理解層面上本來就有一定的難度,更遑論要用淺白口語的文字來敘述艱深的科學理論。
除了《科學月刊》外,江才健當時還與東吳大學理學院劉源俊院長一同負責《科技報導》。江才健說:「劉源俊和我共同負責辦理雜誌,1989年除了《科學月刊》,還有一個《科技報導》,《科技報導》在當時因為臺灣的經濟情況較佳,另一方面也有做科學實驗的儀器商願意給予預算支持刊物,使得刊物命脈得以維繫。」
最後,江才健回憶,他本著推廣科學的使命投入到經營《科學月刊》,但他後來也不清楚自己的職位是編輯,是總監,還是義工,而這些付出他也未曾置於心上。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