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張淵福回憶參與「鐘鳴新劇俱樂部」協助翻譯日文劇本而後創作《馬來之虎》的緣由與經歷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張淵福回憶參與「鐘鳴新劇俱樂部」協助翻譯日文劇本而後創作《馬來之虎》的緣由與經歷

本影片為1993年11月22日採訪劇作家張淵福(1912-2007)的影像紀錄片段。在訪談中,張淵福回憶其參與「鐘鳴新劇俱樂部」協助翻譯日文劇本而後創作首部劇本《馬來之虎》的緣由與經歷。張淵福表示,他二十幾歲(一說為1933年)時看到「鐘鳴新劇俱樂部」的公演後而有「怎麼會有這樣的戲劇,這樣的戲劇很好」這樣的感嘆,故而開始與矮仔財(1916-1992)一起加入俱樂部,並先後在「鐘鳴新劇俱樂部」與「鐘聲新劇團」以業餘身份協助劇團將日文劇本翻譯成臺語以便送審,並因此逐漸對編劇產生興趣與心得,對於編劇方法有所琢磨,甚而創作了他第一部劇作《馬來之虎》。


針對劇本審查環節,張淵福特別說明,在日治時期,臺灣劇團演出時大多使用臺語,且必須先經過劇本審查,而當年送審的劇本分成兩部分,上半部用日文書寫,下半部則以臺語謄錄。據查,劇本審查官審核劇本之後會發給劇團演出許可,並送至地方警察局,以提供警察確認演出時是否有不符劇本的情節。


張淵福曾加入的「鐘聲新劇俱樂部」的其中成員歐劍窗(又名陳藤、陳歐陽藤、陳歐藤,1885-1945)於1939年與張清秀組織「星光新劇團」,一年後再度離開「星光」,於1940年與林金龍成立職業劇團「鐘聲新劇團」,最後於1954年解散。


張淵福出生於1912年靠近大稻埕的臺北橋頭,自小接受日本教育,自接觸日文劇本翻譯之後,於27歲開始走上創作新劇劇本之路,除了《馬來之虎》之外,還曾創作《父子兄弟》與《月夜的碼頭》等膾炙人口的劇作。日本殖民結束後,政權轉換使他必須改以中文編寫現場播放的廣播劇劇本,經歷語言轉換之苦,自嘲其語言為「臺灣國語」。1950年代,張淵福轉而為臺語電影創作劇本,直到77歲才封筆,先後創作了《女賊》、《舊情綿綿》、《情人的眼淚》、《地獄新娘》、《虎咬虎》、《婚夜的秘密》與《內山姑娘要出嫁》等五十多部電影的編劇,故而人稱1950年代臺語片編劇第一把交椅──「淵福仙仔」。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其他
建檔單位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創作者
張淵福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1993
媒體類型
影片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