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與言》雜誌於第41卷第2期(2003年6月),刊登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林志宏著的〈情感和社會的互動:清末民初文言與白話地位的轉變〉,從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出發,討論清末民初文言和白話的爭論,藉以說明中國知識分子的心態變化。
該文首先指出,晚清中國知識分子在救亡的急迫性下對民眾進行啟蒙,但仍有著「我們」與「他們」區別上的複雜情緒。知識分子以白話喚起民眾,卻仍以文言書寫。其次,科舉廢除與辛亥革命,兩次變革均使文言和白話地位轉變,文言書寫成為君主復辟的象徵。最後,在以國家建構為前提下,白話成為「國語」。該文總結這些變化的動力,一則是客觀外在條件的改變,使得文言失所依憑,另一則是主觀的心態或情感改變,知識分子歷經知識發言權和官方統治權的邊緣化,社會上反傳統情感成為普遍的特色,是為「情感和社會」的互動。
該文收錄於「建構近代中國的多重歷史圖像」專號,其他論文包括社會主義思想形成、古史觀念、馮友蘭對王充的理解、清季保路運動,以及「世界歷史」觀念在全球化的境遇等,主題多元而富有新義,亦可見《思與言》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上的促進之功。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