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與言》雜誌於第5卷第1期刊載李恩涵所著之〈清季同光自強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比較〉,以比較史學的方法,探討近代中國與日本為何在國運上走向殊途的原因,引領思考什麼因素適合作為比較的對象。
本文回顧了比較兩個運動的既有說法後,認為只從單一孤立的著眼點比較並不適合,因為兩國在面對近代歐洲所產生的內部反應,實為多面向。本文從促進運動的動力著手,主張應將兩國運動區分為初步動力和繼續加強的動力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政者及其背後的政制結構與政治環境影響最大,第二階段兩國各自的經濟、文化、社會、民族和地理因素,則發揮了促進或阻礙的巨大作用。
1967年本文出版前,李恩涵曾在中研院近史所例行的學術討論會上發表此文,會場討論熱烈,主持人近史所所長郭廷以稱譽頗有見地,這與郭所長關心的「近代化的延誤」頗有互相發見。然本文並未選擇在近史所《集刊》發表,而是在《思與言》上見諸文字,可見《思與言》身處學術前沿的意義。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